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黄河战略先行区
专家笔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成效和推进策略
信息来源:泰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 2025-04-30 浏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演进的主干枢纽、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气候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本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黄河这条母亲河一直体弱多病,“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在世界的大江大河中具有特殊性。要在水资源刚性约束、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地上悬河形势严峻、人口总量规模巨大、地理环境条件差异突出的条件下,协同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体现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矛盾的持久性、尖锐性和复杂性,也突显出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整体性。

锚定黄河流域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需要在总结成绩、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系统性、综合性、协同性和创新性。为此,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5周年、国家全面推动战略深入实施之际,《自然资源学报》特组织6位专家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成效和推进策略》发表笔谈,以期科学认识和总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并为接续全面推动战略实施提出策略建议。该笔谈发表于《自然资源学报》2025年第3期篇首。

该访谈文章引用格式如下:

苗长虹, 夏成, 金凤君, 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成效与推进策略.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569-583. [MIAO C H, XIA C, JIN F J, et al.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40(3): 569-583.]

该笔谈认为黄河流域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多样性、复杂性同时又与外部区域具有近远程耦合关系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复合系统,主要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维度所发生的深刻转变和下一步推进策略两条主线展开,重点探讨了流域产业发展、能源基地建设、人水耦合关系、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升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质生产力培育等问题,可为探索协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河流域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该笔谈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成效和推进策略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传承发展谱写生动篇章,对内对外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要保持战略定力,更好地统筹保护和开发、发展和安全、全局和一域、改造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等关系,以发展绿色生产力为牵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努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新格局,谱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2. 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低质量的经济韧性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并存,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推动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所增强,产业结构转型初见成效,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大幅度改善。需要在绿色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差异化发展等原则指导下深化谋篇布局,持续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拉动、高水平开放等策略,全面推动流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3. 黄河“几”字弯地区是世界级能源资源富集区。其资源能源储量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绿色能源生产基地。要全面有序推进黄河“几”字弯地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建设,推进能源生产、供给、运输一体化,优化煤炭绿色开采,提升油气勘探技术,建设风光新能源特区,确保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出战略性贡献。

4. 强化以人水关系为核心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演化机理与耦合调控模型的科技支撑。面向黄河流域复杂的人水关系,揭示黄河流域人—水关系演变的稳态阶段,量化人—水关系结构性变化的用水效应,明确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与分量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构建以人水关系为纽带的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模型,从纽带关系理解整体性,从临界阈值角度理解系统性,从远程耦合角度理解协同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础研究需要持续强化的重要议题。

5. 构建以幸福河为目标的黄河流域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协同推进模式。黄河流域作为横跨九省区的地域巨系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理环境差异巨大而又高度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决定了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整个流域尺度上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要在强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重点的基础上,强化流域巨系统的人口和社会维度,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福祉和共同富裕为落脚点,科学研判新常态下人口和就业变化的新形势,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协同升级。要建好用好实体化有边界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以全流域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一体化高质量的协同推进和协调发展,落实“全面推动”和 “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更高要求。 

6.  探索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为核心的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着力解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充分这一最大的短板和民生发展不足这一最大的弱项,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机会窗口。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通过外引外联、内生内聚,吸引集聚新质生产要素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载体,提高政策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耦合协同水平,着力提升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效的集聚经济和学习场域。

希望该笔谈能够引发地理、资源、规划、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成效和推进策略问题,以期科学认识和总结黄河战略实施所取得的成效,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苗长虹 教授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

夏成  副研究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金凤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马丽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文忠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傅伯杰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