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创新案例的典型引领作用,助力先行区建设提质增效,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征集遴选了一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首批10个创新案例植根发展沃土,彰显泰安特色,充分展现出新时代泰安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集成施策的系统观念、克难攻坚的改革精神,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具有创新引领效应和复制推广价值。请各单位借鉴学习、转化实践、创新突破,助力泰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聚焦先行先试 推进系统创新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
获批建设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来,泰安市锚定“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目标,深化大保护、大治理,推动先行区高点开局、高位推进,全力打造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泰安样板”。
一、以创新示范引领“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凝聚先行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打造高能级推进体系。坚决扛牢重大政治责任,搭建高规格组织领导体系,成立5大工作专班,制定五大领域行动计划,健全覆盖各重点领域的先行先试政策体系,形成统分结合、统筹推进“1+5+N”工作格局。二是打造高能级项目体系。实施项目策划推进“4334”工作模式,每年谋划推动100个先行区重点项目,形成滚动策划、接续实施的项目建设机制,为黄河战略纵深实施提供坚实的项目支撑。三是打造高能级创新体系。谋划重大国家战略集成改革,规划建设汶河新区作为先行区起步区,为黄河战略实施出亮点、塑典型。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成立大会暨黄河流域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观摩会在泰举行。
二、以底线思维引领“水安全管理”先行先试,打造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区
聚焦“洪水风险”最大威胁,探索保障黄河安澜的科学路径。一是综合治理东平湖蓄滞洪区。争取东平湖综合治理工程纳入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工程具备南水北调调水及通航条件。二是全面提升防汛抗洪能力。建成省内投资最大、规模最大、拦蓄水位最高的大汶河砖舍拦河闸等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完成181座小型水库安全鉴定,推进12座现代化水库管理矩阵和小型水库保险机制试点,重要河段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三是加快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构建以大汶河数字孪生系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系统,率先探索全流域联合调度机制。修订《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建成海绵城市132.5平方公里。
三、以“两山”理念引领“生态治理”先行先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先行区
聚焦“生态脆弱”最大问题,全面守好“齐鲁绿心”。一是守牢生态安全边界。实施重要生态区保护修复,完成森林抚育面积2.4万亩,建成绿色矿山58座。实施泰山•黄河—大汶河生态保护隔离带,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泰山大生态格局加速构建。二是深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出台全省首部水资源管理地方性法规《泰安市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作为沿黄九市水权改革牵头市,水权交易改革案例获全国推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国首家水资源计量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户泰安。三是狠抓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实施大汶河母亲河复苏行动,深化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内陆城市前列,水环境质量指数长期保持全省前三,东平湖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泰安市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
四、以“双碳”战略引领“低碳转型”先行先试,打造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先导区
一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制造业工艺流程、技术装备、产能规模优化升级,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3个集群入选省支柱型雁阵集群,12个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二是聚力打造“储能之都”。实现全省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全国首座商业化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向国家电网发出第一度电、全球首座基于盐穴储气的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全市在建在运储能装机总量超过500万千瓦,居全省第一。三是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制定《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三年实施方案》,建设装配式产业基地21个。新增绿色建筑426.2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39.0万平方米。启动“零碳泰山”试点建设,新泰市入选省低碳城市示范创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