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泰安市委、市政府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发挥比较优势,扛牢“泰安担当”,主动谋划提出的。市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登高望远、奋力争先”工作要求,坚持胸怀全局、向高而攀,全方位、多层次谋划争取,推动黄河重大战略走深走实。省委、省政府支持泰安建设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全省第一个以黄河战略为主题的重大区域战略,也是首次为泰安量身打造的重大省级战略,填补了泰安没有省级以上区域战略支点布局的空白。
扛牢“走在前、开新局”历史使命,强化“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站位全局、超前谋划。黄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源泉所系、血脉所依、根魂所在。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市发展改革委始终强化“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统筹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细落实。2019年至2020年,开展基础调查、现状调研、重大事项和项目梳理等工作,先后完成8个方面调研报告,谋划重大事项200余项,争取“大汶河、东平湖生态保护修复”等6个重大事项纳入国家规划纲要、50余处泰安元素在省规划中体现。2020年至2021年,高标准编制《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构建起从“规划图”到“施工图”一揽子政策体系。2022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相比宁夏之于整个黄河流域,泰安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黄河流域面积的47.5%、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3.2%,涉及所有县(市、区),泰安自然禀赋、产业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建设先行区的独特优势,萌生了创建全省先行区的初步设想。2022年5月至11月,形成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机制、政策体系等思路,并向省发展改革委报告请示;当年11月2日,省发展改革委复函支持泰安创建先行区。2023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先后多次赴省有关部门以及省委、省政府沟通汇报,引起高度重视,得到全力支持。当年10月9日,省政府批复支持泰安建设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深刻把握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洪水风险、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是黄河流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建设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市委、市政府成立5个工作专班,全部由市领导担任召集人,健全完善N个政策体系,形成统分结合、统筹推进“1+5+N”工作格局,到2030年把泰安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先行区、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区、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巩固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成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黄河下游生态安全屏障,守护泰山“齐鲁绿心”。在保障黄河长久安澜上,谋划推进东平湖蓄滞洪区综合治理,实施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将东平湖打造成山东省水资源调配中枢。在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攻坚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抓好21个省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率先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
用好建设先行区“金字招牌”,坚持示范引领、项目带动、政策支撑,着力创造泰安经验。有了建设先行区这块“金字招牌”,有利于加强对上争取汇报沟通,目前已争取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省畜牧兽医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先后出台专项支持泰安先行区建设的政策,我市也研究制定了一批市级配套政策,搭建起先行区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各类政策,建立健全项目策划储备推进机制,为先行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每年争取一批重点项目纳入省黄河战略重点项目库,优选确定100个市级黄河战略重点项目,形成滚动策划、接续实施的项目建设机制,以高质量项目牵引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突出示范带动,谋划推进我市汶河新区建设先行区起步区,紧紧围绕“一心、两翼、四区”布局,着力打造山水生态新区、泰城东翼现代化新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区。筛选确定24项先行区试点示范任务,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着力提供泰安方案、作出泰安贡献,让先行区建设底色更亮、成色更足,更好地让黄河造福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