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00043415074/2024-0013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发改委 | 组配分类 | 区域规划 |
在大汶河与大清河的分界处,号称“运河之心”的戴村坝矗立于此。大坝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迎来降雨时,这里白浪翻滚,声若龙吟虎啸。“戴村坝位于大汶河最下游,是保障大汶河生态流量,推进大汶河复苏的关键所在。”市水利局工作人员说。
戴村坝工程始建于明朝永乐9年,自南向北分别由石坝(主坝)、窦公堤(太皇堤)、灰土坝(三合土坝)组成。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大汶河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可调蓄汶水水量。2022年至今,戴村坝始终未断流,生态流量达标率100%。
戴村坝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大杰作,也在我市积极推动现代水网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围绕现代水网建设,近年来,我市在现代水网规划总体布局、水资源配置体系、水利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目前,我市形成了一轴众支、一湖多库、五纵十横的现代水网规划总体布局。
“一轴众支是以大汶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柴汶河构成的‘Y’形为‘主轴’,以流域面积200到3000平方公里的瀛汶河、泮汶河、漕浊河、汇河等19条支流为‘众支’,它们构成了泰安市区域排水主通道、水网大动脉。”在日前举办的“黄河流域多尺度水网构建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会上,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传民介绍。
据了解,总体布局中的“一湖”指东平湖,“多库”则指光明、黄前、东周等17座担负全市主要防洪、供水任务的大中型水库(含王家院水库),是全市水资源调配、防洪调度、水生态保护的主节点。“五纵十横”则是指肥城引汶调水等呈现南北向的5条纵向引调水通道,规划的南水北调泰安支线工程、引黄入泰工程等呈现东西向的10条横向引调水通道,是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骨架。
作为目前山东省单体投资最大、单体规模最大、拦蓄水位最高的重点水利工程,大汶河砖舍拦河闸工程于今年2月份安装完拦河闸闸门,主体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这一项目工程是我市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的具体行动之一。
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水利局重点实施了王家院水库向泰城供水、大汶河砖舍拦河闸、尚庄炉水库增容、河湖水系连通等工程,实施2处大型灌区、5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及恢复灌溉面积7.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在水利防洪减灾体系方面,我市相继实施了大汶河防洪治理、19项中小河流治理、2座大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203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有力保障了东平湖、黄河安澜。
不仅如此,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同样显著。如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以每年不少于75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我市成功创建29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482条河湖达到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标准。我市还出台了《泰安市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泰安市河湖保护管理办法》。“我们会持续推动水资源保障、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等水利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程传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