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
我们向嘉兴学什么之四:把乡村振兴蓝图化为壮美现实
信息来源:泰安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8-01 浏览:

江南水乡,依水而居,因水而兴。浙江嘉兴,大大小小的河道穿城而过,承载着嘉兴人对水乡最朴素的感情。嘉兴以潮、湖、河、海并存的自然风光驰誉江南,嘉兴没有名山大川,但有着平原乡村独有的韵味,风姿绰约,一步一景,江南的娉婷,水乡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乡村振兴是嘉兴市的亮点工作之一:2003年,嘉兴市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2004年,嘉兴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第一次跃居浙江省首位;2008年,嘉兴市陆续发布《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关于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在全国引起关注。由此,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从基础设施村居环境整治开始,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推动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利民惠民的系列工程,让农村比城市更加令人向往。

作为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笃行“红船精神”,创造出了一系列骄人成绩:农民收入连续15年居浙江省第一位;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城市试点;浙江省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模式;全国首创跨县“飞地造血”山海协作消除经济薄弱村模式,低收入家庭入股“飞地抱团”项目增收模式;全国率先发布《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和《嘉兴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设经验十条》……

“用发展工业的劲头来发展农业,像重视城市建设一样重视乡村建设。”在嘉兴,这句话成为推动乡村快速发展的共识和实践。

乡村宜居

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

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

有水的地方,总透着几分灵气。河道密布的嘉兴乡村,河湖环抱的沃野之上,水乡的旖旎风光总能迎面展现。走进嘉兴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83条河道蜿蜒穿村而过,白墙、黑瓦、深檐的住宅规划整齐,一团团颜色各异的绣球花点缀在房前屋后……整座乡村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似诗如画。

很难想象就在十几年前,徐家埭村还是“家家户户有猪舍,满村污水流”,众人避之不及之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供港、供沪有利形势激发下,嘉兴乡村的生猪养殖量快速增长。徐家埭村也不例外,庞大的养殖规模,成为村落环境污染的元凶。

“村民收入增加了,但每天在臭气熏天的环境下生活,河道污水横流,生活环境太差了。”徐家埭村党支部副书记彭国红说。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物质富裕已不再是农村生活“幸福感”的唯一衡量。逐渐富裕起来的乡村居民,对生存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态尤为关注,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必须比肩齐飞。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2003年6月,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启动。这一历史性的创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从此改变了嘉兴乡村的命运。从此之后,一场历时多年的“美丽接力”在嘉兴乡村“星火传递”。

2003年开始,嘉兴市积极响应浙江省号召,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把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作为突破口,工程着眼农村厕所、垃圾污水、农房立面、修整篱笆、铺设道路等村居环境开始治理。经过多年努力,嘉兴对全市建制村进行初步整治,率先建设了一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为美丽乡村建设开好了头、引好了路。

2008年起,嘉兴市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树立“示范美”的基础上,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为重点,继续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嘉兴乡村真正变美打实基础。

2010年,嘉兴市继续丰富“美丽乡村”内涵,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要求,继续推动农村面貌逐步发生“质”的变化。

2013年,嘉兴市委托浙江大学开展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五年绩效评估。

2016年,嘉兴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70个小城镇列入整治计划,成为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的重要抓手。

2017年,嘉兴市制定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四个行动计划”;创新试点驻镇规划师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统一标准征选并聘请乡镇规划(设计)专业负责人,负责小城镇、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驻地指导和服务,确保高质量的规划设计和成果落地。

打造江南水乡典范,生态宜居是底色。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动之年。嘉兴启动“一村万树”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在每个行政村新植1万株树,重点抓好乡村庭院绿化、街道绿化和休闲公园绿地建设,对缺株断带、树种单一、防护功能较差的林带进行优化调整,继续提升美丽村庄建设,助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精品村庄。

同年,嘉兴市出台了《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建成1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100个示范村、1000个示范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0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浙江工作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常说:“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散、差’状况,城市发展得越快、搞得越漂亮,城乡的反差就越大。”

十余年来,嘉兴市新农村建设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乡整镇环境整治,整体推进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铸就了乡村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嘉兴乡村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

产业兴旺

打造乡村振兴“支撑点”

“村子不见工厂,却也有自己的固定收入。”在嘉兴市嘉善县大云镇的德国工业园,有一块50亩的土地,由该县22个村“飞地抱团”发展,这些村共投资780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按每月每平方米15元左右的价格出租,政府每年按村投资额的10%保底返还,既实现了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取得了规模效益,也保证了各村获得更高的租金收益。

近年来,嘉兴市解放思想、多想办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基本形成了集人、财、物全要素供给、全方位支持的村级集体经济扶持政策体系,更好地调动和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自2009年起,嘉兴市连续出台三轮(每轮三年)“强村计划”,每一轮都由市委发文部署,从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飞地造血、抱团取暖、退散进集、要素交易、电商孵化、农光互补、美丽撬动、一村两楼、政策扶弱……嘉兴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强村计划”时首创的“强村九法”,使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基层政权得到有效巩固。

“‘飞地抱团’是飞地造血、抱团取暖两种方法的升级版策略,它打破了传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各自为政’的格局,通过以强带弱、弱弱结合,整合多方资源,把薄弱村分散的扶持用地指标集中起来,以‘飞地’置换的办法到黄金地段的园区共建厂房、门面房或者物业大楼,推进村级租赁经济高端化,获取分红收益。”平湖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站长顾雅芳解释道。

如今,嘉兴市的“飞地抱团”法已从单村发展物业经济的1.0版,镇域联建发展优质物业的2.0版,通过县级优质发展平台跨镇建设高标准高收益物业项目的3.0版,实施对口帮扶、合作共赢的跨市、跨省“飞地”产业项目的4.0版和5.0版,升级为多方筹措资金,帮助低收入家庭入股获取分红实现脱贫的6.0版,成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法宝。

实现乡村振兴,大力推动产业兴旺。嘉兴着力解决了筹钱、用地、留人三大问题。

筹钱,多措并举。去年起,嘉兴市建立了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计划三年内用于美丽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等乡村振兴支农资金翻番,同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鼓励社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嘉兴市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154.02亿元,同比增长44.72%。涉农贷款余额4125.82亿元(占各类贷款总额的60.11%),同比增长10.39%。鼓励社会参与,签约农业投资项目108个、总金额132.4亿元,引入3.33亿元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用地,保障充足。在县、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留5%左右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项目;每年安排5%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2018年,嘉兴市优先安排抱团发展项目用地指标,每个薄弱村不少于2亩。全市落实乡村振兴各类用地指标7997亩。

留人,不遗余力。大力实施“领雁工程”,组织优秀村书记跨市挂职锻炼。实施农村后备干部“春苗计划”,积极推进大学生回村服务,在每个村确定、培养若干名村主职后备干部。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431名,培养农民大学生1084人,开展农业领创人才认定并组建“农业领创人才联盟”,在农民中培养大学生,让真正爱农村、懂农业的人才来振兴乡村。

同时,嘉兴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市县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公开招标的市场竞争机制,将集体资产交易纳入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回试点,对流转到村集体并且到达年龄的农户实行承包土地置换养老,再通过“小并大、零拼整”的方式,将农户退出的承包地集中连片和土地整治后,统一对外出租或重新发包,实现集体资产经营收益最大化。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嘉兴市鼓励各村庄按照景区理念和模式提升村庄品质。根据规划,嘉兴771个乡村中,5年之内要在500个村全面建成A级景区村庄(已建成206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要建设75个(已建成28个)。嘉兴编制了《3A级景区村庄旅游发展评价方案》,对全市3A级景区村庄按季监测评价并通报结果,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旅、以旅促发展”,成为浙江省首创并得到推广。

截至2018年,嘉兴市累计建成“飞地抱团”项目97个,涉及1227村次,其中,薄弱村448村次,项目总投资92.8亿元,各级财政补助11.4亿元,项目用地4046.2亩,收益率普遍达到8%-12%,使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嘉兴市86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近33亿元,村均达382万元;5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已全面消除,全市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6.25%,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279元,继续居浙江省首位。2018年,嘉兴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1317.04万人次,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10.18亿元。

文明向上

奏响乡村治理“和谐曲”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发展好不好,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

“从解决温饱到享受美好生活,如今我们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劲头更足了!”目前,嘉兴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基层组织建设,内外兼修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嘉兴以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为目标,以构建一核多元的党建运行体系、集聚振兴乡村的急需紧缺人才、深化高质生态的强村富民工程、实施共享共用的阵地建设计划、构建全民参与的乡村振兴格局等十个方面,给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嘉兴路径”。

大量矛盾纠纷出现在基层,群众的无穷力量也蕴含在基层。如何做好基层治理工作?2013年,起源于嘉兴市桐乡市高桥街道的“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已经在全国推广。自治,春风化雨;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润物无声。6年来,嘉兴各乡村通过制订修订村规民约,推行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和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一个“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2018年9月30日,嘉兴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实施,为全国“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标准指引。

塑造淳朴文明良好乡风,厚植乡村振兴人文底蕴。跳出“就文化活动建基础设施”的狭隘观念,嘉兴市着力在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模式机制上形成特色,建设了一批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南湖区组建道德评判团,在农村文化礼堂内协商解决村容村貌和邻里小事;秀洲区国庆村农村文化礼堂的电商文化展示馆讲述了“与物流园共成长的电商新村”的国庆村电商发展历程;平湖市新埭镇鱼圻塘村农村文化礼堂,以重阳日迎大蜡烛习俗为基础,展示传统民俗文化;独山港镇穗轮村农村文化礼堂,以集体经济发展轨迹为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同时,嘉兴创新建立图书馆、文化馆分馆,覆盖市县镇村各级。通过这些载体,嘉兴市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乡贤文化的精神文明之花开遍了乡村田野。

为了更好服务群众,嘉兴市推出了“无差别全科受理”审批模式,各县、街道、村(社区)把各窗口统一改为综合窗口,实现前台受理人员从“专科受理”向“全科受理”转变,建立起“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这项改革让办事群众从“找部门”转变为“找政府”,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在社会上营造浓厚氛围。嘉兴市精于推介造势,凝聚各方力量支持乡村振兴,通过举办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推介会、千人游大型市民体验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嘉兴庆祝月活动等,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和乡贤积极性,为乡村振兴献计助力。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嘉兴市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去年,嘉兴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落实专门办公场所,市县两级乡村振兴办抽调约120人集中办公。建立了县市区书记向市委年度专题述职制度,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的意见》及农业品牌、基层治理、环境整治、村庄景区化、土地整治、教育等相关政策意见30多个,规划18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410亿元。根据相关统计,嘉兴市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有30多项。

千里沃野披锦绣,“农”墨重彩绘新篇。走进今天的嘉兴,城与乡如一枝并蒂莲,两处各芬芳:乡村成为城镇的花园,城镇成为乡村的厅堂。在嘉兴,城市文明与乡村风情深度融合,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全面繁荣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正加快形成,一幅互动共融、共存共荣、并驾齐驱的动人图景跃然纸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