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00043415074/2023-0009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发改委 | 组配分类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落实情况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遍黄河上中下游,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泰安市地处黄河下游,大汶河贯穿东西,东平湖与黄河相连,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山东省境内黄河流域面积的47.5%,是山东省唯一一个所辖县(市、区)全域覆盖的市,是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是保障黄河安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中华文化永续发展的重要阵地。黄河战略实施以来,泰安市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始终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国家、省级黄河重大战略部署,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坚持以争创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泰山、大汶河、东平湖三大重点区域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全力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大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牢重大政治责任。我们把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统筹谋划、高位推进、精准落实。一是高位推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规格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印发了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决定》,编制了《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和东平湖、泰山文化、山水林田湖草等专项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三张清单等文件,构建起从“规划图”到“施工图”的一揽子政策体系。二是做实项目支撑。建立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重点项目库,聚焦“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黄河长久安澜、绿色低碳发展”五个方面,谋划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工程、重大事项200余项,每年集中推进实施100个黄河战略重点项目。三是完善立法保障。先后出台《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泰安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泰安市城市绿化条例》《泰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泰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规章,把生态保护纳入法治管理轨道。
二是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共建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投资166亿元实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圆满完成试点工程国家备案绩效目标。全面落实泰山石禁采、禁售、禁运、禁存要求,采挖买卖泰山石实现“清零”。治理采煤塌陷地治理9295公顷,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584.5公顷,保护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245平方千米,新增湿地726.55公顷,保护湿地9.4万亩,整治土地2.7万公顷,新增耕地4558.5公顷。泰城实现黑臭水体清零,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泰山大生态格局基本形成。持续推进东平湖生态保护修复,扎实开展清网净湖、取缔餐船、菹草清理等九大攻坚行动,关停沿湖污染企业683家,每年清理菹草等漂浮物3万余吨。建设74公里环湖生态隔离带,完成矿山生态修复8600亩,修复各类湿地3.4万亩,成功打造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一个无渔业养殖湖区,东平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以上、局部达到Ⅱ标准以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提升,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全部消除劣五类,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开展“绿满泰安”行动,松材线虫病治理经验全国推广,成功争创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
三是聚焦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全力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持续构建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抓好大汶河、东平湖、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投资7.8亿元实施黄河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完成石洼、林辛、十里堡分洪闸除险加固工程。编制东平县移民迁安应急预案等各类预案2146个,举办各类转移避险应急演练358次,切实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开展防汛重点隐患核查,对全市617座水库、482条河道、13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466个转移避险村庄等10类防汛重点进行了摸底排查,新组建6支专业抢险救援队伍。持续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对泰城低洼易涝区域进行提升改造,对45条道路排水管网进行清淤。积极构建以“渗、滞、蓄、净、用、排”技术为基础的雨水综合管控利用系统,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109.8平方公里。
四是聚焦践行“四水四定”原则,持续推动集约节约发展。出台《泰安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科学测算全市“十四五”末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持续推进地下水水位和水量“双控”管理。建成水资源税远程监控系统平台设施1039台套,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现全覆盖。严把黄河水“取水关”,加强黄河水调度,落实黄河部门下达的黄河用水计划,逐月核实引黄水量。严格把控取水许可审批,全面完成了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阶段性任务,形成“一张图”、建立“一本账”、健全“一套机制”的监管体系,持续提升取用水监管能力。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控,累计下发6期大汶河生态流量调度指令。出台《泰安市水利局服务促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若干措施》,盘活约3.7亿立方米水资源可用容量。投资23亿元、全长80公里的“引黄入泰”管线工程开工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设备和工艺,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完成省下达控制目标。建成省级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
五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功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第二家“科创中国”创新基地,成功争创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泰开电力电子、力博重工等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出台人才“金十条”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市级招才引智基金累计投放2亿多元。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强力落实“三个坚决”,全面完成钢铁、煤电退出任务,稳妥推进煤炭、水泥产能处置。2个产业集群、4家领军企业新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库。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绿色工厂分别达到15家、20家。全国首套盐穴储能电站并网发电。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按照“441X”现代产业体系主攻方向,锚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高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新能源、医药及医疗器械、出版印刷、纺织服装四大优势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打好“组合拳”,实现“双倍增”。
六是聚焦文化保护传承,讲好泰山脚下的黄河故事。围绕“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扎实做好山水结合文章。组建泰山文化研究院,开展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新增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各类博物馆达到46家。全力打造“泰山论坛”文化品牌,高水平举办泰山国际登山节、泰山国际文化论坛、“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等重大节庆活动,泰安·泰山知名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推出《泰山挑山工》等一批文艺精品。《泰山编年通史》列入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全国首家图书类版权交易中心落户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大汶口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泰山入选黄河世界遗产之旅线路,泰安入选黄河古都新城之旅线路。
七是聚焦发挥比较优势,统筹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共建“大美泰山”生态文化共同体。京台高速济南至泰安段改扩建项目建成通车,S103东岳胜境旅游公路示范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试行“减垄增地”种植模式,累计推广48.8万亩,增加有效种植面积4.9万亩。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村庄绿化美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泰山九女峰乡村旅游度假区获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申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全域达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星级标准。持续拓展跨区域合作领域,泰山智慧谷与德州高创中心深化园区共建合作,组建技能人才培养联盟,通过订单式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严格落实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济南签订了我省首份跨市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完成18个县际横向补偿断面协议签订,2021年横向补偿资金全部结算。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牢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黄河长久安澜、水资源集约节约、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作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