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00043415074/2022-0019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发改委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文件编号 | 泰动能办〔2022〕3号 | 有效性 |
各县、市、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各功能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有关部门、单位:
《泰安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经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泰安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3月21日
泰安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
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我市登高望远、奋力争先,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关键之年,也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决战之年。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按照山东省新旧动能办2022年重点任务部署要求,落实《泰安市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泰安市落实“三个坚决”行动计划(2021—2022年)》,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全面完成“五年取得突破”评估
1.配合省做好评估工作。制定《泰安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五年取得突破”评估工作方案》。积极与省新旧动能办汇报沟通,争取指导、支持。配合省评估组做好实施情况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有关部门、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主动开展市级自评。组织各县市区(功能区)、市有关部门、“11+4”工作专班提前开展自查,梳理总结工作举措、进展成效、典型案例等情况。按照省要求,对各县市区(功能区)、“11+4”工作专班“五年取得突破”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重点评估取得的成效、重点任务落实及保障支撑体系建设情况,全面总结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有针对性提出意见建议,形成自评报告。(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有关部门、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做好评估结果运用。总结梳理“五年取得突破”推进中形成的创新理念、先进经验和有效模式,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会同有关方面提出改进提升政策建议,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进一步争取国家、省加大对我市在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支持。(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有关部门、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坚定不移抓好“三个坚决”
4.坚决淘汰落后动能。严格执行“四个区分”“五个减量替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2022年,巩固钢铁、煤电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成果,重点聚焦水泥行业,持续抓好3条2500吨/日及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11台直径3.2米及以下水泥粉磨落后产能的整合退出。(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持续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技改扩规全覆盖,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500个,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实现正增长,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高端化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实施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谋划推进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和增速实现快速提升。(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大力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7.抓好产业链建设。聚焦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一链一策”提升13条重点产业链,谋划推进3—5条标志性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云改造,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建立合作机制。实施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推进重要产品、关键技术、供应渠道备份系统建设,创建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大数据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8.壮大优势产业集群。落实省“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组建“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培育库,6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6个领军企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开展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服务行活动,实施品牌推广、对标学习、合作对接等系列服务。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新兴产业规模膨胀、竞争力增强。(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培育一批优质企业。以“双50强”企业培育为抓手,加快打造“领航型”企业,梯次培育“瞪羚”“独角兽”和“单项冠军”企业,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瞪羚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新申报省级及以上单项冠军企业10家。持续做好“小升规”企业培植,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
10.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实施好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组织实施5项左右重点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加快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卡脖子”问题攻关。聚焦省“十强”产业领域,组织申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加速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布局建设高端技术创新中心、新兴学科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加快建设泰安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引进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大所高端人才和最新科技成果。高标准建设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高性能复合土工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稳步推进省级智慧康养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建设3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做大做强科技创新50强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长60家左右,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继续保持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提质升级,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市科技局牵头负责)
13.引育一批创新人才。优化升级人才政策,制定“人才政策”加强版。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优化提升“泰山英才领军人才”工程,支持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实施驻泰高校青年学子留泰计划。聚力打造“泰山智慧谷”,着力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城市综合体。拓展“泰山人才金卡”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机制,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聚力推进数字赋能
14.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围绕全市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高端装备、纺织服装、新材料、高端化工等优势产业领域培育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创省级、国家级示范平台。支持企业“5G+”“人工智能+ ”等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和平台建设,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15.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升级。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以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在数字经济细分领域拓展链条、提高能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5G基站建设,新建5G基站3100个,累计达到10000个以上,提升行业聚集区域、产业集群区域网络覆盖水平,推进产业园区深度覆盖,培育一批5G垂直行业场景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17.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好85个省级重点项目(省重大实施类项目27个、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24个、省“双招双引”签约项目8个、省补短板项目26个)建设,完成投资159亿元。抓好674个市县两级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建设推进。研究落实2022年“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具体措施,探索市场化交易等调节手段,制定差别化政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优质项目集聚。(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加快基础设施“七网”项目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方面,京台高速济南至泰安段改扩建工程年内建成通车,积极做好滨临高铁、鲁中高铁、济济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现代物流网方面,抓好19个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保障网方面,重点抓好38个能源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市政公用设施网方面,重点抓好226个城建民生建设项目。现代水网方面,加快推进17个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网方面,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640公里。(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水利局、市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9.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围绕国家确定的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领域,强化项目谋划,储备一批支撑性、撬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力争通过国家审核项目规模和争取额度进一步提升。按照“项目100%开工、资金100%支付”要求,加强资金和项目对接,推动未开工项目按期开工,已开工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20.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有解思维”,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清理一批妨碍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隐形门槛和壁垒,推出一批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政策包。实施“双全双百”2.0工程,推动高质量“一网通办”,全面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优化爱山东APP、“泰好办”微信小程序建设,持续增加掌上办事项。完成市民之家搬迁,科学配置设施设备,提升大厅信息化水平。(市政府办公室、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1.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促进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全面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市民之家”公共资源交易场地建设,推进全流程电子化系统在“能、煤、水、污”等领域推广运用。深化水价机制改革,推进节水奖励制度。持续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市委改革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2.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市属国有企业对标省内一流企业质效提升工程,开展泰山城建集团、泰山产业发展投资集团、交通发展投资集团、泰山文化旅游集团“一年见成效”攻坚战,尽快做强做优做大。深入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完善激励政策、服务和管理机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3.优化财政金融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使用,贯彻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泰安银行、金控集团、泰山财金集团等平台作用,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健全完善“财银保”联动援企机制。优化金融辅导和管家服务,提高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加大“种子企业”培育力度,支持新巨丰、泰鹏环保、宝来利来等重点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24.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稳住东盟、美国、欧盟三大市场,推广应用“RCEP鲁贸通”,扩大对RCEP进出口规模。用好广交会、山东出口商品系列展会、高交会、消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帮助企业拓展出口渠道。稳固建安等传统服务贸易,支持肥城创建省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和境外企业的建设工作。(市商务局牵头负责)
25.推动外资量稳质升。积极组织参与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第三届儒商大会、六场重点产业“连线500强”活动、RCEP经贸洽谈会、进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开展“敲门招商”“以企招商”“以商引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利用外资水平,实现制造业使用外资突破。(市商务局牵头负责)
26.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泰安综合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建设,统筹推进泰安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开展“特色园区”培育行动,引导各开发区积极创建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双招双引”示范园区和新业态示范园区。支持泰安高新区等开发区与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合作建设联动创新区。鼓励开发区将建设用地投资强度、环境标准、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纳入新增工业用地招拍出让条件,执行差别化政策机制,提升亩产效益。(市商务局牵头负责)
九、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27.坚定实施黄河国家战略。抓住国家战略重大机遇,积极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政策体系。巩固扩大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果,突出抓好泰山、徂徕山、东平湖、大汶河生态治理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认真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做好100个市级黄河战略重点项目推进,加大黄河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谋划和对上争取。(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8.提升融入省会经济圈水平。以济泰同城化发展助推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快完善跨市域交通通道建设,协同保护泰山区域、黄河流域、大汶河流域生态系统,共同促进文化旅游、医养健康、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支持新泰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毗邻县域合作试点,探索跨市域毗邻区县一体化发展路径。(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新泰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着力强化协调推进
29.完善工作机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的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调度通报,认真指导检查,切实推动重大政策落细、重点任务落实、重大项目落地。建立问题发现、协调、解决、反馈闭环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功能区)、市有关部门、“11+4”工作专班要对照本要点,制定完善细化方案,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有关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30.加强督导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各县市区(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对市直有关部门考核。对各县市区(功能区)、市有关部门、“11+4”专班工作推进情况开展季调度、季通报,按时向市领导报告情况。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和专项评估。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新旧动能转换监测分析。(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1.强化宣传引导。加强与大众日报、泰安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泰安广播电视台等省市级媒体的沟通配合,全方位、各角度、多形式加强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宣传报道,重点开展“五年取得突破”系列宣传,进一步营造全市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