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00043415074/2021-005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发改委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文件编号 | 泰发改高技〔2021〕365号 | 有效性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市有关部门单位:
《泰安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泰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2月29日
泰安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为壮大泰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家、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关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支撑。
1.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1.1%。“十三五”期间,加快培育了“十强”现代优势产业,全市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期末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
2.产业集群成效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链式发展态势初具规模,涌现出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形成了输变电设备、矿山装备、高性能纤维、新能源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其中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泰山玻纤、泰开集团等企业列入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库。
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约100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3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10项。引进培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0余人,累计引进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等顶尖人才60余人。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建设泰山创新谷、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安分院、山东产研复合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以上各类科研创新平台378家,跻身全国首批22个“科创中国”试点市。
4.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投资审批、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重大改革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制度创新试点,完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分领域、分行业精准制定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持续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泰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从国际看,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之间的全面竞合或将成为贯穿“十四五”甚至更长历史阶段的大概率事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全面涌现的链式发展局面正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加速渗透,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将更加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应用场景广泛,对供给侧特别是高技术产品服务供给的需求持续上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省内看,山东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加快建设,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一定冲击。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态势进一步明显,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明显偏少,产业链、供应链还不健全;部分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整体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供给不足;金融支持、政策供给等方面还相对滞后等。
总的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市仍处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更是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紧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高起点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供给,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
2.坚持数字赋能。把握数字化革命潮流,推动数字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各环节广泛渗透,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催生大量新模式、新业态。高效释放数据资源的价值作用,以数据驱动高质量发展。
3.坚持集群集聚。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健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加快形成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产业迈入中高端。
4.坚持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出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5.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金融、人才深度融合,畅通要素供给渠道,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6.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具有“撒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完善资源要素共享机制,打造一流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骨干企业,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力量。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十四五”末,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6%左右,授权发明专利每万人拥有量(件)达到5件,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实力大幅跃升,部分领域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
发展生态更加完善。有效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产业汇聚技术、资金、人才的政策措施持续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生态环境基本建立。
三、重点发展产业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的泛在互联和智能感知水平,加快推动大视频、高端软件、应用电子等核心产业壮大升级,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第五代移动通信(5G)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全面覆盖的原则,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网络基站共建共享。以5G网络建设为基础,聚焦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智慧景区、智慧政务、智慧社区和智慧农业等领域,探索、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通过示范带动引领,全力推进5G融合应用。支持企业研发生产基于5G的智能装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终端产品,引进和培育基于5G通讯的基础元件、关键材料等产业,加快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具有泰安特色的5G生态体系。
2.大数据
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行业数据中心、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推进数据中心集约集聚发展。有序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全面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促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泰山政法大数据产业园、IPV9根域名服务器建设项目、泰安AI视觉开放平台(泰山超算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服务,促进数据中心合理布局、集约建设、绿色发展。
3.工业互联网
落实“个十百”产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库,努力打造一批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按照国家、省关于企业上云部署,加快推动工业设备上云,鼓励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梯次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推动形成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模式。
4.大视频
把握超高清视频发展机遇,依托华能光电、晶泰星等企业,加快泰山光电产业园建设,做大做强光电产业。重点引进光电子基础材料及器件(LED封装、显示屏)、视频云服务及技术服务(云控平台、运营服务)两大领域的优质企业,完善内容、终端、网络等环节测试配套服务,加速构建形成完善的大视频产业生态体系。支持和引导“大视频+行业应用”创新发展,鼓励东艺数科、元矩科技等视频应用服务企业,开展大视频应用创新探索,运用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技术解决行业发展瓶颈,打造形成一批可推广、规模化、成效显著的典型示范应用,培育新模式、新市场与新业态。
5.高端软件
在国产办公软件领域,以泰山信息科技为引领,加大在国产办公软件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建立基于国产软硬件的研发平台和验证测试环境,努力打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泰山”品牌。在行业应用领域,依托浪潮软件、蓝光软件等优势企业,面向政府应用、公共服务、能源管理等领域创新发展需求,加速业务重构,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系统和智能解决方案。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立足泰盈科技在客户交互市场的基础优势,鼓励平台型、服务型发展模式,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向行业应用广泛渗透,催生产业新增长点。支持推广首版次高端软件应用,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质扩容高质量发展。
6.应用电子
发挥智慧电力、矿山装备、教育装备、医疗康复等领域的特色应用电子产业优势,依托泰开电力电子、思科赛德、永昌志合、海天智能等企业,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结合自身业务基础和市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的融合创新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园区发展战略,加强应用电子企业聚集,丰富产业链环节,完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集聚生态。
7.未来产业
紧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谋划布局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推进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重点推动金融、电子商务、智慧医疗、农产品安全追溯、供应链管理、社会信用评价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5G、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重点推动在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城市仿真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超前谋划布局,预留发展空间,引育拥有核心原创技术团队,在细分领域快速构建新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专栏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
第五代移动通信(5G):5G信息产业园项目、阿里汽车后市场智慧服务公共平台项目、5G智慧灯杆项目
大数据:泰山神农智谷大数据产业园、泰山政法大数据产业园项目、IPV9根域名服务器建设项目、泰安AI视觉开放平台
工业互联网:中邦智运网络货运平台建设项目、全球AI兽医服务平台项目、泰港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超高压电缆设备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平台
大视频:北方教育装备产业基地项目、深圳创立华摄像头镜头项目、LCOS芯片生产项目
高端软件:泰山深云物联智慧城、春雨软件园项目、泰山光电子产业园、东华泰安工业4.0产业园项目
应用电子:云平台大数据中心暨煤炭能源领域智能高端装备研究与应用项目、上海寰宇乾堃航天科技火箭发动机检测项目
(二)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快新能源在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重点发展抽水蓄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利用、多元储能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开发节能环保设备及产品,培育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打造山东重要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1.新能源
(1)太阳能综合利用。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尽快突破一批光热利用、系统集成应用等关键技术;开发引进高效能、低成本、低污染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光伏发电技术及设备,推动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利用新技术产业化;集散并举广泛开发光伏资源,继续建设采煤沉陷区农光互补基地,规模化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上,采用“太阳能+光热建筑”模式推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应用。
(2)生物质能。以肥城金塔、泰山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推动生物质能装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以秸秆等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关键技术及装置、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技术设备及高效燃烧、生物质气化和液化、生物质液体燃料生产等技术与装置,研制生物质锅炉、物化转换成套装备、沼气发电机组等生物质能装备;鼓励在规模化养殖场、有机废水处理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沼气池及发电站。
(3)风能、压缩空气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风能利用重点发展大容量风电机组、机械传动、运行控制等系统,开发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发电机及风电机组等新产品。在实现1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成功发电的基础上,继续支持盐穴储能储气综合开发建设,力争把泰安市打造成国家级储能储气调峰中心。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示范,培育光伏+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合理配套、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重点推进城市公交、物流、环卫等专用加氢站建设,开展氢油气电合建试点。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在通讯基站、数据中心、医疗机构推进氢能应急电源示范。建设自具特色的氢能产业园区,搭建氢能创新平台,引进设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
(4)智能电网。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建设,支持泰开集团、特变电工、鲁能电力设备、科大中天等输变电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融合光伏、充电设施、智能用电设施等绿色能源网络发展,促进用户智能化用能和能源共享经济发展,培育基于智能电网的新模式、新业态,围绕智能电网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2.节能环保
(1)节能产品和设备。以节能锅炉、节能电机、LED照明为重点,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开发节能、节水、节气新技术和新产品。依托秋实节能,重点发展智能微耗商用厨房设备,完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共享微耗灶体系;以泰山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窑炉富氧和全氧燃烧及分级燃烧技术为代表的新型窑炉节能装备;依托欧瑞安电气等企业大力发展稀土永磁电机等节能设备。
(2)工业及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支持泰山玻纤、瑞星集团等企业,开展节能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在大型耗能企业及热电企业推广使用余热余压余气综合利用等节能技术;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实行数字化监控,实施能量系统优化;推动建筑节能,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研究开发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等节能建筑材料与产品,鼓励采用节能建筑门窗、隔热安全节能膜等建筑节能新材料产品,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开展节能改造,推广钢结构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不断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
(3)环保产业及技术应用。以泰开环保科技、大禹水处理为龙头,开展“三废”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发展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和工程的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加大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推广力度,对钢铁、发电、焦炭、化工、造纸、印染、发酵等重点行业的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促进污水、废气以及固体排放物的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
(4)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重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再制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一批与城市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
(5)节能环保服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咨询服务、设施运营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积极推动制造企业升级发展成为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的总承包公司;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积极发展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
专栏2: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泰安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项目、山东华硕能源移动式氢燃料应急电站、山能博雷顿光储充运一体化综合新能源产业项目(博雷顿电动矿卡项目)、天合肥城石横镇150兆瓦农光渔光互补项目、中储国能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国华电肥城市北部城区塌陷地农光互补项目、东平县100MW农光互补综合体项目、新泰市采煤沉陷区农光互补示范基地、宁阳县30MW生物质热电联产清洁供暖项目、新泰市氢能源产业园
节能环保:泰安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新泰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山东昌盛矿山废料综合利用项目、宁阳盛运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扩建项目、东平县环保能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山东友邦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宁阳大地综合利用煤矸石项目、山东科学院肥城资源循环利用项目、东平鑫银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建筑废料加工处理项目
(三)新材料
发挥泰安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坚持“错位发展”“建链、补链和延链”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组织实施“2231”,即做强两大产业(建筑新材料和高性能纤维)、做大两大产业(土工新材料和先进纺织材料)、培育三大产业(光通信材料产业、稀土永磁材料和锂电新材料)和拓展前沿产业,打造全国新材料之乡。
1.土工新材料
重点发展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尤其是复合土工格栅、复合土工布和复合土工膜,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依托山东路德、裕鑫新材料、肥城联谊等企业,发展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塑料土工格栅、经编土工格栅、钢塑土工格栅、新型三维土工网垫、高强度土工网等土工合成材料,积极研究土工合成材料增强加筋机理,开发基于PP与HDPE塑料土工格栅拉伸增强助剂,突破关键技术,实施工程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立体格栅项目,建设国家级土工合成材料检测中心,将泰安建成全国土工材料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打造土工材料泰山品牌。
2.先进纺织材料
积极支持鲁普耐特等企业在绳网标准制定、新材料研究、产品技术开发、产品检测和新应用领域的推广,提升我市绳网产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制造水平,同时积极培育百隆新材料等一批快速成长型企业。利用泰安是我国中高端绳网的制造、研发、出口基地,出口量全国第一的优势和山东是全国绳网业的集中产区的条件,加快对日照、临沂、滨州和山东东部沿海城市绳网企业的定向招商引资,加快产业向泰安集聚。通过“产业链上游纵向延伸”、“产业链中游横向拓展”、“产业链下游实现由‘窄’变‘宽’”等三个具体途径实现产业链“上、中、下”纵横向拓展。
3.建筑新材料
继续做大龙头企业和多层次市场延伸,支持石横特钢巩固提升在全国特种建筑用钢的领先地位,开发高强度、高性能钢材和专用特种钢材,拓展特钢深加工领域,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鼓励泰山石膏围绕消耗脱硫石膏、磷石膏,大力发展墙体材料、高端材料以及公装材料等产品,实现规模扩张,巩固品牌优势。充分发挥泰石节能材料品牌、技术优势,利用年产11万吨岩棉生产线成套设备关键技术和100%利用工业固废生产岩棉技术,积极开发岩棉系列制品。鼓励泰山玻纤耐碱玻璃纤维及制品发展,加快耐碱网格布、真空绝热板在建筑上推广应用。鼓励瑞泰玻璃积极发展玻璃绝缘子生产,在生产40kN~840kN等级交流系列标准型和耐污型及160kN~840kN等级直流系列钢化玻璃绝缘子生产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
4.高性能纤维材料
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高端产品的开发并积极发展下游技术密集型产品。重点实施泰山玻纤9万吨高强高模玻璃纤维等生产线,推动产业技术升级。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积极拓展玻璃纤维产品应用领域,做深产业链,实现玻纤产品向高、精、尖纵深发展。加快国泰大成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碳纤维项目、年产406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业化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碳纤维、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
5.稀土永磁材料
积极发挥中铝公司在原料供应、研发力量、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做优、做强、做大稀土磁材;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稀土永磁材料研发中心,重点突破高性能钕铁硼新工艺、新配方、新技术,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提升现有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加大招引力度,积极引进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链下游企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
6.光通信材料
做大做强光纤预制棒环节,积极支持华能泰安光电投资建设的光棒、光纤制造项目,同时成立光通信材料制造装备研发中心,对光纤光棒设备、技术和工艺进行深度开发。积极鼓励本地部分实力较强的电缆生产企业投资或开展光缆业务。
7.锂电新材料
着力推进“拓展上游”、“做深中游”、“引进下游”三大项目。上游主要集中在锂资源的开采和提取,通过成立锂电新材料—碳酸锂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鼓励和引导企业共同进行上游矿产资源布点;引进高技术锂矿提取企业,形成产业链控制权。中游主要集中在锂资源的深度提取和开发,以及电解液、负极、正极和隔膜的研发与生产,附加值和技术壁垒依次增高。积极鼓励一滕新材料等企业开发正极材料的基础上,着重开展电解质产业增容、负极材料产业提升、隔膜材料企业引进等工作。下游产业主要依托瑞福锂业在碳酸锂材料基础上寻求更大突破,继续向下游产业延伸,发展氢氧化锂、氯化锂、金属锂等产品。
专栏3: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土工新材料:山东路德高性能碳纤维土工格栅及高性能复合材料项目、山东海粤新材料复合材料生产项目、山东鑫瑞复合新材料项目、山东宝盛新材料新型环保土工建材生产项目
先进纺织材料:康平纳20万吨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项目、泰鹏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泰鹏集团聚酯纺熔非织造复合滤材项目、新瑞环保水刺无纺布生产项目、泰安赛尔纺织散纤维及纺织品染色毛呢后整理加工项目
建筑新材料:泰山石膏年产6000万平方米高档装饰石膏板项目、泰山石膏年产500万平方米木纤维增强石膏板项目、山东得尔欣真空石项目、晟世达GLC硅质轻型装配式新材项目
高性能纤维材料:泰山玻纤年产9万吨新一代高模高强玻璃纤维生产线、泰山玻纤湿法毡项目、年产27万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技改项目、国泰大成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一期碳纤维项目
稀土永磁材料:山东欧瑞安永磁材料技术升级项目、中稀依诺威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
光通信材料:华能光纤产业园、山东圣海光纤特种光纤光栅研发生产项目
锂电新材料:山东瑞福锂业年产3万吨碳酸锂项目、肥城昌盛年产2万吨锂电池用石墨化负极材料项目
(四)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坚持“传统产业是根,新兴产业是本,人工智能是魂”的理念,聚焦高端输变电设备、高端矿山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智能专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人工智能装备六大领域,发力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努力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集群。
1.高端输变电设备
(1)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以泰开集团为龙头,依托特变电工、泰山集团、鲁能泰山电力等骨干企业,发展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特高压绝缘组件、高压电力电缆、变压器出线装置等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2)智能输变电成套设备。依托泰开集团、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力等企业,发展智能开关、新能源智能箱式变电站、光纤复合电缆、输变电运行状态监测装置、智能巡检系统、智能化配电监控系统、高压大功率IGBT模块等智能输变电设备及零部件。
(3)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依托科大中天、轻松表计、科德电子等企业,发展智能电表、智能用电管理终端、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用户端电气成套装置、用户端系统解决方案等。
2.高端矿山装备
(1)矿山成套装备。以山东能源重型装备制造集团为龙头,依托力博重工、塔高矿业等骨干企业,发展千万吨工作面成套装备、极薄煤层开采装备、洗选机械成套装备、智能加压过滤机、煤岩巷道悬臂式掘进设备、井下综采工作面采煤装备、高效绿色节能输送系统、远距离控制装置、智慧矿山解决方案等。
(2)矿山安全装备。依托尤洛卡、科大中天、国华矿业、众诚矿山等企业,发展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自动化矿用通信设备、防爆电力设施、煤矿井下安全监控系统、矿山安全生产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煤矿智能开采安全装备等。
(3)关键零部件再制造。依托山东能源重型装备制造集团,发展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立柱、煤机重载元件、链轮、齿轮等再制造。
(4)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设备。发展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及其他稀贵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装备,研发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智能型综合利用设备。
3.汽车及零部件
(1)整车及改装车。依托航天特车、中国重汽泰安五岳、泰开汽车、山东本途新能源车业等企业,发展重型军用特种汽车、油田、矿山等系统专用特种车、越野车(SUV)及新能源物流车、高空作业车、清障车等。依托山东能源重装集团,积极拓展改装车市场,突出规范、标准和质量。促进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研制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
(2)汽车关键零部件。在巩固高精密齿轮、热交换系统、消声器及三元催化器等现有优势产品的基础上,针对新能源化、轻量化、智能化趋势,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控制系统及配套软件、高效充换电设备)、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高强度钢冲压组合纵梁、高强度钢冲压成形保险杠横梁、钢铝混合车身、镁/铝副车架、空心横向稳定杆、碳纤维混合车身、碳纤维复合材料控制臂)、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车载环境感知系统、智能车载终端、辅助驾驶系统)。
(3)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发展认证检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中高端汽车及零部件交易、汽车售后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信息发布、后台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实时交互)等。
4.智能专用装备
(1)智能纺织染整装备。依托康平纳机械,发展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装备、智能筒纱生产物流及包装系统、多功能松式针织面料前处理设备、数码喷墨印花机、全自动染料助剂配送系统等。
(2)智能酿酒及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依托普瑞特、金塔机械、泰山恒信等企业,在巩固薄壁不锈钢容器、蒸馏装置等优势产品基础上,积极向绿色、智能转型,发展高效塔内件、新型换热装置、互联网+酒精生产过程控制与优化专家系统、酒库罐群智能管理系统、勾调智能控制系统、酒类生产流通安全防伪溯源系统、智能酿造机器人、智能化白酒(葡萄酒、啤酒)酿造生产线等。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无损和在线检测等技术的应用,研发智能化果蔬成套加工装备、调味品谷物固态智能发酵机组及其成套装备等。
(3)智能制药装备。积极吸引国内外制药装备龙头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在线检测、在线监控、在位清洗消毒、高密闭和隔离等技术的应用,为制药企业提供智能工厂整线设备及配套工艺设计方案。
(4)智能土工格栅装备。发挥土工格栅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单螺杆高效排气式塑料挤出机、高分子土工网膜设备、PP/PE塑料土工格栅生产线、高速全自动塑料双向拉伸土工格栅生产线等。
(5)智能包装检测装备。以明佳科技为骨干,研制基于机器视觉、X射线、音频技术的智能检测装备以及自动化装备,发展在线检测设备、成品异物检测设备、视觉智能分拣设备、智能检测一体化成套装备等。
5.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1)高档数控机床。以华鲁锻压为龙头,依托山东中硕、立为激光、海纳轴研等企业,发展大型数控卷板机、高强度精密板料矫平机、开卷矫平剪切生产线、数控金属切削机床、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高精密电主轴等;瞄准卷板、矫平、剪切、折弯等技术领域,面向大(重)型化、精密化、成套化、成线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创新的发展方向,研制国际领先的智能精密超大型成形机床系列化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2)机器人。依托泰开机器人、能源重装集团大族再制造、国泰科技等企业,批量生产机器人本体(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并在焊接、搬运、喷涂、加工、装配、检测、清洁生产等方面实现规模化集成应用;依托山东农业大学智力优势,围绕耕、种、防、收等作业环节,研制智能锄草机器人、果蔬采摘机器人、智能植保机器人等。瞄准智能制造和智慧生活需求,积极研发可以与人类协同作业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具有智能感知识别能力的助老助残机器人。
(3)再制造装备。依托能源重装集团大族再制造,发展复杂构件高效激光清洗成套装备、金属高性能激光增材制造装备、超高速激光熔覆装备、增材修复再制造智能生产线等,开展关键零部件再制造。
6.人工智能装备
(1)智能康复辅具。以海天智能为龙头,建立类脑大数据平台,突破脑认知与神经计算、类脑多模态感知与信息处理、芯片深度学习智能算法、生肌电感知与脑机交互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智能盲人眼镜、帕金森眼镜、胶质瘤诊断机器人、智能轮椅、脑控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等。
(2)智能终端产品。突破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研制智能后视镜、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车载智能设备,及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智能可穿戴产品。
(3)新型智能工业传感器。突破模拟仿真、数模融合、信号处理、MEMS与IC联合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面向智能制造、无人系统等领域的运动、视觉、触觉、嗅觉和3D扫描等智能传感器。
专栏4: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高端输变电设备:泰开智能制造项目、泰开智能组合电器智能制造项目、山东以利奥林节能高效变压器生产项目、英大电力配网智能自动化研发生产项目
高端矿山装备:泰安金鑫机械智能矿山机械产业园项目、山东鑫国矿业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及矿用材料生产制造项目、中翔(山东)重工智能矿山设备制造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山东德泰170万件/年制造机械通用零部件项目、泰山汽车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山东华明汽车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研发智能制造生产项目、泰安昊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
智能专用装备:山东齐利得智能型自动化新型MEH成套装备提取机项目、山能重装大族公司高速激光熔覆智能生产线建设项目、山东润通齿轮多向智能精密成型项目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德品精密机械高端数控机床五轴转台项目、泰山机器人创客工场项目、山东德瓦利机器人制造项目二期
人工智能装备:泰安东华合创年产500台智能枪弹柜100套自动化药房系列产品建设项目、山东能源重装能源领域年产300辆工业智能防爆电动汽车项目、山东帅迪医疗科技新一代智能新风净化设备技术研发及生产制造项目、尤洛卡年产十万台自助智能零售终端设备项目
(五)医养健康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与设备等医药领域产业,充分发挥我市的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医疗资源、交通区位优势,建设以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休闲健身为主题的大健康产业链,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市,打造康养福地。
1.生物医药
加快基因测序、细胞规模化培养、靶向和长效释药、绿色智能生产等技术研发应用。开发新型抗体和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和制剂,推动化学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开发,实现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原始创新。重点支持泰邦生物、京卫制药、鲁抗赛特、龙美生物等企业开展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新型抗生素、新型疫苗等生物技术药物,血浆蛋白药物和新型诊断试剂;积极引入知名企业和医疗机构,推动基因检测等精准医疗发展;支持健威生物、润德生物、腾淏生物等企业创新药物生产新技术,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支持海斯摩尔加强高端功能性医卫用品研发。
2.医疗器械与设备
推动医疗器械与医疗设备等制造业发展,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发展适用于医养结合服务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高性能微处理器。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环境,研发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和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康复辅助器具、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更加便捷、精准、高效。重点布局智能监测、无创生理检测、智能康复、远程监控、智能辅具器具等智能终端、穿戴设备等产业。
3.现代中药
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推广现代化分离、提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升级,培育建设泰山特色中草药产业园,加快中药深加工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泰山赤灵芝新产品研发项目、泰山黄精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发药膳、药酒、药茶、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打造知名品牌,争创道地药材选材基地、中医药产业园区。推动中药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建设现代中药、康复保健、休闲养老等融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
4.康养服务
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依托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医疗资源,着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吸引优质医疗机构到泰安设立分中心、分支机构或合作创办医疗机构,着力打造医养结合示范市,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产业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体检、专业护理、保健康复、心理健康、母婴照料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推动健康管理产业新型化、个体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医养健康特色小镇,建立完整的康养产业服务体系。
专栏5:医养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生物医药:泰邦生物制品项目、腾淏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山东锐顺生物医药科技项目、山东润德扩产10000吨N-乙酰氨基葡萄糖项目、泰通生物QK320单克隆抗体项目、山东普瑞曼药业制剂生产加工项目
医疗器械与设备:中以医疗泰安中以高端医疗产业园项目、山东天源医疗科技年产2亿只口罩3000万套防护服等医疗器械项目、深圳极简派新泰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
现代中药:泰山黄精科技产业园、容大中药标准化煎煮服务及中药饮片生产加工项目、泰山百合谷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山东百晟药业年产10000吨中药发酵添加剂及微生态发酵动物治疗保健制剂项目、宁阳灵芝小镇建设项目
康养服务:泰山国际颐养城项目、泰谷·国泰民安康养产业园项目、养心谷养老养生中心项目、颐养泰山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泰安中至生命健康产业园项目、新泰莲花山颐养小镇项目
四、重大工程
(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打造特色优势园区。大力推动生产要素的聚集和优化配置,将高新区、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建设特色化、专业化园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围绕园区特色主导产业,精准招商,最大限度发挥特色产业园区集聚规模效应,提升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引领园区高质量、品牌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优势园区。
2.大力培育“链主”企业。鼓励我市龙头企业着眼于强链、建链、补链、保链,积极推广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牵头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选择产业链中居优势地位的若干企业作为“链主”,建立“链主企业”信息库,支持“链主企业”组建产业链联盟,打造上下关联、横向耦合的优势产业链条。
3.融通中小企业供应链。依托龙头企业牵头搭建供应链协同合作平台,面向行业提供产品供需对接、质量流程管理等信息服务,提高全链条协作效率。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支持中小企业专注特定细分市场,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设备,面向大企业供应链需求定向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4.提升集群协同发展水平。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培育更多“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推动集群内部协同创新,探索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设施和平台开放共享,建设集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检验检测、成果推广、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
(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依托高校院所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势,建立跨地区、跨专业、跨领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验室,形成常态化研发机制。积极申建国家及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先推荐龙头企业承担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各类科研项目。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吸引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来泰落地,进一步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级。
2.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山东中研国建先进合成材料创新中心、力博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为引领,推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打造综合性、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3.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积极营造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着眼于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技术攻关,释放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通过平台共建、人才培养、课题攻关等方式,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完善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激励方式。引导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聚焦专业技术细分领域研发创新。
4.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紧贴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聚焦政策惠才、活动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等关键环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等高端拔尖人才。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完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构建技能人才“全链条”培养使用体系。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评价、评估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三)数字赋能升级工程
1.构建数字化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以数据供应链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鼓励企业通过数字技术调整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激发智能终端、本地电商、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数字经济消费需求。支持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减成本、降门槛、缩周期,提升企业发展活力。
2.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推动5G、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有序推进传统产业企业、行业、园区数字化转型,优化生产过程,延伸产业链条,扩展服务环节。鼓励全市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广设计借“云”、生产添“智”、产品加“芯”、管理到“端”、服务融“产”、质量追“溯”、营销上“网”、品牌联“展”等模式,构建全新的“数字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3.培育数字化企业。鼓励全市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推广“新场景”、培育“新工厂”、打造“新空间”。把握未来产业和业务模式发展趋势,推进企业组织形态变革,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4.打造数据生态体系。鼓励引导公共服务机构数据开放共享,探索实现公共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等多源数据协同应用。完善数据要素多元归集,优化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构建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通用库“四库一体”资源体系。完善行业信息资源目录,推动各类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实现数据要素资产化。依托省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泰安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服务平台,做好敏感数据安全防护,打造开放共享安全的数据生态体系。
(四)产业生态优化工程
1.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探索建立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审慎监管方式,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组织开展企业诚信承诺活动,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严重失信主体实行行业限期禁入等“黑名单”限制性措施。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数字监管平台建设,探索“线上线下”和“以网管网”同步监管,提高知识产权执法靶向性。积极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联动响应、随机联查、结果公示、联合惩戒制度,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标准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和 PCT 国际专利,逐步形成“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2.完善政策支持引导。加强政府资金引导,统筹用好各级各类政府资金、创业投资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项目优先列入省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名单,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
3.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强与胶东、鲁南两大经济圈的协调联动,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同城化,探索“双向飞地”、“共建园区”等跨区域合作新模式,推动建立跨地区、跨园区间的企业、技术、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政策措施,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4.优化重点项目布局。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构建区域协同、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重点项目布局,按照差异化发展策略,对各区域主导产业进行引导。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梳理筛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配套项目和公共支撑项目,充实完善 “四个一批”项目库,实施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和周期滚动。强化对投资项目和投资主体服务,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推进机制
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作用,牵头做好规划实施的协调落实,市直有关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各相关产业发展措施,确定具体的任务目标和实施路线。做好与上级规划、总体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衔接,及时协调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功能区结合当地特色,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
(二)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好”,让“跑一次”为上线,“不用跑”为常态,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基本制度规范,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强化双招双引
积极开展“双招双引”,突出重大项目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瞄准关键领域和环节,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双500强企业和产业链引擎项目。围绕确定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组织专业招商引智活动,建立招商载体资源库、项目资源库、客户库及目标企业库,采取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互联网+”招商等方式,实施靶向精准招商。
(四)推动示范引领
支持各县市区,功能区统筹多方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推广,总结推广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树立一批行业发展标杆,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五)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在规划实施中,强化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数据分析和发展评价,建立规划执行情况报告和评估制度,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各县市区,功能区要加强对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度分析,每年度将规划实施情况报市发展改革委。